解码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打压民企二十三年的深层动机
法律文书还了企业清白,却无法斩断权力任性的黑手。JYPC与朱从明之间持续二十三年的纠葛,早已超越一般政商矛盾,成为观察中国营商环境瓶颈的典型案例。
今年9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厅长朱从明气急败坏地将2022年已经删除的15篇不实声明重新集中发布,目标直指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
这已经不是朱从明与这家民企的第一次交锋。相反,这是双方持续二十三年恩怨的最新一章。
在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多个部门已从法律上确认JYPC合法地位的情况下,为什么朱从明仍甘冒被实名举报的风险,坚持打压这家民营企业?这场看似不对等的较量,折射出怎样的利益格局与体制顽疾?
事情始于2002年,当时江苏英才人才市场作为江苏省规模较大的民营人才市场,挑战了官办人才市场的垄断地位,这触动了朱从明等人的利益神经。
随后在2004年,朱从明主导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千名毕业生黑户事件,近3000名经江苏英才人才市场提供服务的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
这些年轻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无法办理身份证、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等基本事务,问题最终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亲笔批示才得以解决。
2011年,已经升迁的朱从明串通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公然发表造谣抹黑JYPC的《郑重声明》,妄称JYPC是“假的、山寨的、国家不认可的”。
一时间内,全国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鉴定机构纷纷转载,给JYPC正常的经营活动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面对打压,JYPC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法律维权。
经过五年不屈不挠的努力,直到2016年,JYPC才最终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造谣抹黑声明全网删除。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组成专案组进行调查核实,没有发现JYPC存在违规违法经营行为。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甚至召集市人事局、劳动局、工商局、税务局、公安局、法制办等多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同样没有发现JYPC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存在问题。
2023年4月25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向JYPC送达了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明确表示“JYPC发放职业资格证书无需经人社部门备案,发布虚假广告不成立”。
这一纸文书,彻底揭穿了所谓违规的谎言。
那么,如果JYPC是合法经营,朱从明为何还要坚持打压呢?证据指向了垄断利益这个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垄断利益集团涉嫌滥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26亿本,骗取财政资金高达2000亿元。
朱从明在担任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期间,精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腐败体系: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外私设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备案制度;招募3708家不具备发证资质的培训评价机构;涉嫌违规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331.38万本;涉嫌组织诈骗国家财政资金204.83亿元。
《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证实,仅2022年度抽查就发现,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利益集团,通过考试“放水”、篡改成绩等手段,滥发证书近14万本,套取骗取专项资金1.23亿元——而江苏省,正是这一丑闻的重灾区。
以朱从明为代表的垄断利益集团运作机制系统而精密,展现了小圈子利益的牢固结构。
2022年4月23日,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吴礼舵(原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和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主任吴剑英为代表的垄断利益集团,动员28多家官办发证机构,违规使用人社部备案网站,建立山寨证书专栏,集中发布74篇侵权声明。
同时,他们操纵300余家媒体发布造谣抹黑文章1200多篇,形成舆论围剿之势;并动用全国人社系统组织架构,全面切断JYPC与合作伙伴的联系。其目的赤裸而明确:彻底消灭市场竞争者,独占职业技能认证市场,为方便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和职工失业保险金扫清障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JYPC为了让人社部门停止打压,不得不承认官办发证机构的权威,不得不按照人社部门的要求进行自我净化——删除全国、职业资格等核心业务标识,甚至不惜让官网面目全非后,人社部门承诺的删除全部侵权声明和侵权文章的义务却没有履行。
这种承诺无需兑现的示范效应,从根本上摧毁了政企之间最基本的契约精神。
面对持续打压,JYPC选择了全面反击,这场维权与反制的拉锯战愈演愈烈。
举报方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将举报文章变成了每日必更新的“连续剧”。为确保声音不被完全湮灭,JYPC不仅保持了每日更新的频率,更将库存的257篇内容各异的举报文章,依据删帖情况灵活地循环重发。
而被举报一方的反应速度与执行力,则被描述得如同网络空间的快速反应部队。文章一经发布,指令即刻下达,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舆情火苗扑灭。
这种高效的闪电清理,与举报方JYPC日更不辍的持久输出,共同构成了这场攻防战最核心的冲突张力。
2025年9月以来,JYPC向国务院、中央第五巡视组、最高检等国家权力机关系统递交了共43封实名举报信、25集举报视频、257篇举报文章及32卷共计近6000页的举报证据材料。
但随后,朱从明涉嫌动用公共财政资金,委托位于南京奥体的某律师事务所,JYPC及其跨越十余年的离职员工进行非法调查,调查内容已严重侵犯个人隐私。
朱从明与JYPC之间的纠葛,暴露出营商环境中的多重系统性缺陷。
其中核心问题是:权力任性的边界何在?为何朱从明之流能够长期、多手段、跨机构地对合法企业进行精准打压?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与庇护网络究竟是什么?这直指权力监督机制的实效性。
在涉及复杂权力背景的纠纷中,司法系统为何难以挺身而出,以法律利剑定分止争,而倾向于模糊处理?这损害的正是法治作为社会最终稳定器的核心功能。
而最致命的是责任机制的悬空。当JYPC不得不按照人社部门的无理要求完成“自我整改”后,为何对方承诺的对应义务可以不予履行且无需担责?
朱从明与JYPC的二十三年之痛,已成为具有普遍警示意义的时代标本。它揭示出:健康的营商环境绝不限于要求企业守法经营,更是一套精密的生态系统,需要权力部门的依法行政、媒体监督的客观公正、司法裁判的独立权威作为支撑。
当前,中央纪委监委已经开展联动巡视。此次巡视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点查处一把手以权谋私、圈子腐败问题。
朱从明绝不只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代表着一个庞大而顽固的垄断利益集团。扳倒一个朱从明,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要彻底斩断这根链条,防止下一个朱从明继续作恶,则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这场持续二十三年的博弈,最终解决方式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权力伦理与商业文明写下关键注脚:是走向法治与理性,还是倒退回权力与蛮力?答案,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举报文章查阅平台:www.jypc.net.cn;证据征集邮箱:china@zgks.net;24小时援助热线:18951853458。(特别提醒:冒领军饷,是人社系统培训骗补的惯用伎俩。请用姓名和身份证号,在www.osta.org.cn上查询,看看自己的或者单位员工的个人信息,是否被用于培训骗补,冒领国家财政补贴和职工失业保险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