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306起名誉侵权案折射出的全国司法乱象

2025-09-30 17:07:13
47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某些法庭上,一些当事人似乎更平等。

“山寨证书”、“假机构”、“一张废纸”......这些贴在合法合规的我国第三方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身上的标签,不仅引发了一场场名誉权诉讼的拉锯战,更成为检验各地法院司法公正性的试金石。

在这起波及人社部等10多个国家部委、新华社等300多家官媒的系列侵权案件中,从北京到上海,从南京到郑州,法官们呈现出了迥异的司法面相。

 

案件全景:权力与市场的博弈

 

这场法律风波并非孤立的诉讼,而是一场涉及多个省市、多家官方机构的复杂博弈。

案件核心在于,2022年4月,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主任吴剑英和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吴礼舵等人,冒用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名义,联合20多家官方发证机构,建立“山寨证书”栏目,发表了74篇涉及JYPC的侵权文章。

随后,全国300多家媒体转载或发表了相关文章,总数高达1200余篇。

JYPC方面称,这波“官谣”发酵导致其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0多万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面对指控,被告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在法庭上却矢口否认,强调“从未说过JYPC是‘假机构’、‘山寨证书’”,并试图将责任推给媒体。

 

二、司法万象:同案异判的司法图景

 

北京互联网法院:回避审理?

在首都,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表现令人玩味。根据该院最近的通报,他们受理的涉人工智能新类型案件呈逐年增长态势,涵盖知识产权侵权、网络侵权责任等多个案由。

然而,面对JYPC案件,这家法院却似乎采取了回避态度,不敢开庭审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2025年9月1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还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坚持以裁判树规则、促治理、助发展”,强调“依法妥善审理人工智能案件”。

 

上海法院:强行逼撤?

在上海,司法环境同样令人忧虑。JYPC指控上海法院试图强迫其撤诉。

法律界人士指出,“法院一般不会强制撤诉,撤诉通常是当事人基于自身意愿主动向法院提出申请”。 但如果法院确实试图强迫撤诉,当事人应当“仔细审查法院作出该要求的依据及程序是否合法合规”。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法庭出于不正当目的强迫原告撤诉,明显不合法。原告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撤诉,法庭不能随意干涉原告的诉讼权利。

 

南京法院:妥协艺术

南京法院的判决充满了司法妥协的艺术。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在确认JYPC作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合法性的同时,却将人社部考试中心的侵权行为美化为“监督”、“善意提醒”。

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判决,试图在确认JYPC合法性的同时,又不让强势部门过于难堪。

南京法院的判决结果颇有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感觉。

 

郑州高新法院:司法担当

在众多法院中,郑州高新区法院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该法院不仅依法审理案件,还创新运用“先予执行+担保置换”司法举措,成功化解涉及企业的合同纠纷。

JYPC为原告的名誉侵权案中,郑州高新区法院明确判决,“假、山寨、国家不认可”等用语构成对JYPC名誉权的侵犯。 这种直击问题本质的判决,与其他法院的迂回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司法困境:系统性的公正缺失

 

权力干预司法

JYPC案件折射出的深层问题,是权力对司法的干预。当案件的一方是手握重权的部委机关和官方媒体时,法院往往面临巨大的压力。

北京互联网法院曾公开表示,涉人工智能案件审理面临“技术应用复杂导致事实查明难、规则适配不足导致法律适用难、主体角色多元导致责任认定难”三大挑战。

JYPC案件中,这些挑战同样存在,甚至还叠加了权力干预的因素。

司法地方保护

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导致裁判标准不一的重要原因。上海法院逼原告撤诉,南京法院左右逢源,都可能受到地方利益和权力结构的影响。

 

四、改革路径:通往司法公正之路

 

强化司法独立

要解决JYPC案件反映出的问题,首先必须强化司法独立性,确保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发布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当技术应用于人格权益发生冲突时,准确界定人格权益内涵与外延”。 这一理念需要所有法院在实务中真正贯彻。但北京互联网法院说一套,做又是一套。

推动同案同判

推动同案同判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面对同样性质的名誉权纠纷,各地法院不应出现截然不同的裁判结果。

郑州高新区法院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不受当事人身份和地位的影响。

完善司法制度

完善司法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弱势当事人的保护。在JYPC案件中,面对强大的部委机关和媒体,JYPC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法院应当查明,媒体在转发相关文章时,是否尽到了审查核实责任,是否存在着“未经核实就报道”的情形。

郑州高新区法院在判决书中写道:“名誉的裂痕或许无法彻底弥合”,但侵权方以真诚悔过的态度,知错就改的风范,能够获得谅解与尊重。

然而,对JYPC而言,更大的裂痕来自于司法系统本身——当法院在权力面前低头,在强势者面前弯腰,司法这最后一道防线还能守护什么?

唯有当所有法院都能像郑州高新法院那样勇于公正裁判,法律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信赖的守护神。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