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的权力报复和骚扰电话,江苏英才集团展开多渠道举报

当举报者的勇气遭遇权力骚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干部的负隅顽抗,更是对法治精神的公然挑战。
近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部掀起了一场风波。该厅职工匿名向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提供了举报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的证据,直指其存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生活纪律等多方面问题。这些证据已由江苏英才集团实名转呈中央有关部门。
与此同时,一场蹊跷的“电话调研”在国庆期间展开。江苏英才集团几乎所有离职员工都接到了来自人社系统的工作来电,询问内容惊人一致:“有没有需要举报江苏英才集团的问题?”
面对持续的权力骚扰,江苏英才集团选择了多管齐下的法律反击。除了将证据材料转呈中央有权机关外,还通过省政府12345政务服务热线、省纪委12388举报专线以及警方110报警平台进行了正式举报和报案。
这一系列行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维权链条:12345热线解决行政投诉,纪委专线受理干部违纪问题,110平台则针对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这种多渠道、全方位的举报策略,体现了维权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决心。
一边是体制内人员冒着风险揭露真相,一边是权力系统疑似被用来打压异己;一边是为了公共利益隐匿身份,一边却是利用公共资源进行精准排查。
这两幅画面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对比图:举报者藏身暗处却追求光明,而权力者站在明处却行事晦暗。这种对比让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担当?什么才是权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任何权力的运行都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根据《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纪检监察机关提出检举控告”,同时要求“保障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
如果确实存在利用系统资源对特定企业进行针对性调查的行为,这不仅涉嫌公器私用,更是对依法行政原则的背离。特别是当这些行为发生在司法程序已经对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的合法性作出认定后,更应当慎之又慎。
举报是监督权力运行的重要方式。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要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在这场风波中,那些匿名提供证据的人士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他们的行为,本质上是在帮助组织清除害群之马,是在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于这样的举报者,理应采取更加完善的保护措施,防止其遭受不公正的对待。
通过12345、纪委举报专线12388和110等多个渠道进行维权,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表明公民和企业正在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不是采取非理性的对抗方式。
这种依法维权的做法,恰恰是法治社会成熟的表现。它说明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懂得,面对权力滥用,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本身。各个监督平台的有效运转,也为公民维权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江苏英才集团与人社部门之间的法律纠纷早已尘埃落定。法院的判决、市场监管部门的认定,本应为这场争议画上句号。
如果权力部门因历史上的败北而耿耿于怀,甚至通过其他方式继续“关注”企业,那么损害的不仅是企业的合法权益,更是政府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这种行为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背道而驰。
要打破这种权力任性的怪圈,必须依靠严格的监督和透明的程序。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于举报线索,应当由上级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规处理,避免被举报人利用职权干扰调查。
同时,对于利用系统资源开展的大规模调查活动,应当有明确的工作依据和规范的审批程序,防止公共资源被滥用。
多渠道举报的行动,展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当每一个公民和企业都能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时,权力任性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我们坚信,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任何权力滥用行为都难逃法律的制裁。匿名举报者的勇气,永远比权力任性的疯狂更有力量;法治的阳光,终将驱散权力阴影下的阴霾。
江苏英才通过合法渠道的维权行动令人深思。这一做法表明: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权位高低,而在于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在这个法治日益健全的时代,我们期待权力者牢记:人民的监督无处不在,历史的审判从不缺席。
